《拔一条河》是一部由杨力州 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台湾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拔一条河》影评(一):《拔一条河》一场自我的竞赛!
这应该是我看过杨力州的纪录片中,最喜欢的一部。也许是因为参与过八八风灾(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风灾)后的一些活动、认识许多在灾区重建的朋友,也特别有感触。
莫拉克风灾,带给台湾南部的灾害,应该是在1999年921大地震后,最难以平复的伤痛。高雄市的山区路淹、桥断,以及走山带来的灭村,甲仙只是其中一个受灾的地方。
曾以一个观察的角色,看过那么一点点莫拉克风灾后这些地方。每次看着这类似的纪录和后续一点一滴重建的报导,都会一再的惊叹还留在那里、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和那里一步一步站直的人。
《拔一条河》记录着甲仙地区的孩子们透过拔河的比赛,带给也同样经过风灾摧残而感到无助的大人和社区站起来的力量;它也将那些远从他乡嫁来台湾,成为台湾新娘的女人表现出的坚毅,和孩子们的努力作结合,对抗手中的绳和重建未来!
我还记得,纪录片里的淑卿姊,在八八风灾后一个月,我跟随着旗美社大一起进甲仙、到小林时,她骑着车带我拍着甲仙那些破烂的柏油路,冲撞着我当时脑中和手上按快门的反射神经;我也还记得,我每次听着每一个曾在这些山区未曾被风灾破坏前,来这里旅行的人跟我着盛况,我却无法想像的心情。
有时,我不禁会觉得自己是个过分冷漠的人,看着外界支援,都会一直问起的同一个问题:“这种帮助,能帮多久?”我企图想要把眼前看到的那些援手,先抽离这片土地,好让我知道人的韧性有多强,能够帮到自己多少忙?
《拔一条河》,让我看见我所期待的面向。外界的帮助,始终都是外界的,外界不了解一个社区的需要或期待,有时候还会硬是替社区换上新装,制造更多不属于这里的信仰、文化和生活习惯,能够让自己重生的方式,就是让自己“想要”站起来的力量。
片中的新住民活动、拿到冠军的同庆趴,可以形成一个社区未来的文化和传统,这都是靠当地人一起建立起来的。我深深认为,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一直延续下去,外来的帮助,只会是一种辅助。
作为一个记录片,《拔一条河》不只是呈现八八风灾后人们凝聚起来对抗灾难的细节,更多的是将战胜自己的信念,藉由这个影片的记录,成为一种可能!
《拔一条河》影评(二):这只是一条超字数的短评
除去杨朱早期拍档时的作品,如新宿驿东口以东之类,其后的纪录片愈发形成其固定风格。就拔河一片而言,以两届甲仙国小拔河队参加全国比赛的线性叙事与以拔河承载的凝聚人心的情感线索构成影片的主体,整体上叙事清楚,铺陈有序,在抗灾的时代环境下,彰显出催泪励志的效果。同样是体育题材及其上承载的情感,个人感觉拔河要比千锤百炼好一个层次。问题也有,一是片中切换进出八八风灾的影像时总感觉有些不协调,而是有些地方煽的过了,同期声或者无声有时会更有力量。个人感觉在杨力洲的作品里面,拔河的质量比不上奇迹的夏天,力度比不上水蜜桃阿嬷。但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推荐。
《拔一条河》影评(三):一颗颗破碎的心
“八八风灾”后,高雄县甲仙小林村的居民死的死,走的走,除了无处可去的老弱病残,留下来的反而是一群来自南洋的过埠新娘。
灾后亟需重建的除了建筑物,还有一颗颗破碎的心。
小学老师想出让学生参与全国拔河比赛的好点子,鼓励孩子站起来为自己打气,最后拿到全国亚军。
连台湾身份证也办不下来的新住民妈妈,也逐渐在陌生之地重建自信,通过服务社群发现自身的价值,剧组甚至帮她们圆了一个穿婚纱的愿望。
观影时戏院内听取哭成一片,习惯了要风得风的香港人,在这一个半小时里却发现了自己内心的脆弱与不安。
风灾带不走人类的自尊自重自强,导演杨力州也表示:“不放手才能战胜逆境,这部电影就是献给那些紧紧抓住绳子、不愿放手的人的。”
《拔一条河》影评(四):一种精神自救,平实却打动了我
几点想法:
其一,觉得把拔河和灾后重建、移民外籍联系在一起有些主观意识上的过度解读。尤其是第一部分谈到外籍女人时,我印象里字幕打出了“孩子们投入拔河的同时,家里的女人们也开始了他们的拔河”,说实话,我看不出来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其二,“拔河”这个词本不应该加量词“一条”,记不得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比赛的时候,孩子们在拔河的时候闪现了风灾的画面,这一条河也许是甲仙大桥下的那一条,“在风灾中仍不忘抓紧绳子”。这个想法有点主观,也许并不对。
其三,是我认为这部纪录片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真实地打动着我。没有抒情性的独白,或许有一些文字旁白,也是作为辅助让你自己去解读的。全程记录下的都是pd和当地居民之间的谈话。尤其是还保留了pd去吃东西的场景,就很真实。也都是靠细节,靠生活,让我们觉得的确如此。
以上。
《拔一条河》影评(五):《拔一条河》:杀出明天友.共.情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是一首很经典的老歌,也是杨力州在《拔一条河》里面的英文名字。《拔一条河》指的并不是在片中呈现的拔河运\动,更有别的意思,生活带来的磨难都太残忍了。零九年的八八风灾死伤无数,有些台湾的纪录片影人也拍过风灾题材的纪录片,许慧如的《乡关何处》记录的是小林村的重建与讲到当地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同一件事情,在不同影人眼中都有自身的观察与解读,有助观众认识这件事情的内部变化。
在《拔一条河》呈现的是一贯杨力州的风格,懂得“用情”,看过他的其他作品如《青春啦啦队》、《被遗忘的时光》还有是《他们在岛屿写作》中拍林海音的一集,都被影片里的“人情世故”弄得哭笑不得,尔后是感受到影人的用心,他有锐利的观察力、懂得不经意的让人真情流露。《拔一条河》也是记录八八风灾,聚焦的是灾后重建,主要的命题是“风灾无情,人间有爱”。影片透过学生的拔河运\动与外籍新娘的处境带出灾后甲仙的重建,重拾对土地的关爱、人文的信心与社区之间的沟通。从一片寂静与死水之中,重现光明,重新站起来。这条“河”不单是小孩在拔、背后拔的人还有是他们的家庭与社区。
影片开初里的甲仙国小拔河队基本上没有好的装备、物资贫乏、要到别的城市借资源。在一路的拍摄,一边可以看到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时候甲仙需要的是从伤痛中站起来,而拔河为孩子带来了自信心与快乐,让他们专注其中。从学兄学姐那双破烂的鞋子到后来的学弟学妹身穿的光鲜鞋子,看到的是进步。在灾后有很多人帮助甲仙、社区里的人也协助学校的发展,例如连便利店也为学生们提供快餐,鼓励他们要多发言。孩子是甲仙的未来,得到了很多的支持,至少在社区内有些有心人组成队伍为年轻的孩子做茶点,让他们感受到爱。
爱,基本上是杨力州在纪录片里的主体。无论是关心老人议题还是在这次的灾后的题材上,他懂得捕捉人物的神情与个性,即使是一些很平常的交谈都变得有趣起来。在纪录拔河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甲仙的新移民都是那些的外地新娘,就把她们的故事写进纪录片里面。本来是被忽视的一群,但在灾后的重建过程中她们也有机会让人认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灾难发生后,有能力离开的人都离开了,留下来的人就只有自强。
孩子的奋斗、故土的荣誉为他们带来希望,别以为孩子不懂,其实他们很聪明的。拔河比赛是寄望,是当地的盛事。社区与人是共生的,当村长宣布孩子要回归前,整条村都十分开心。比赛得了第二,输赢真的不重要,因为努力过。拔河队的精神也传下去了,深信总会拿到冠军。孩子们竞技与大人们是息息相关的,大家都要生活,在镜头里也开始了解到甲仙的故事。
外来新娘讲到她们对社区的看法,讲到她们的遭遇与工作。孩子们未必明白他们的母亲,而他们终于有机会认识她们。盲婚哑嫁,不黯婚姻之道。到了台湾只有努力的工作,为了糊口。生活已经困难,甲仙却多灾多难,水灾、风灾与地震接连的光顾。要生活与生存,靠的是团结与互相的支援。她们虽然是外来人口,但却植根甲仙。异乡人,都有思乡情,家在甲仙,家在自己的国家。在纪录片中记录着她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群活动,走进社群当中,成为一份子。
《拔一条河》并不是单纯的灾后纪录片,它是一部很人性化的电影,微小的一举一动都相当触动人心,一个拭泪的动作都是有原因的,拍这些并不是要营造煽情的气氛,而是这是人的真情流露。人有三衰六旺,命运\也各安天命,做到的并不是要怨天怨地,而是和它对抗。影片带来了生命的盼望,风灾无情,但社区可以因一件事情而变得不同。不需要扮演虚伪,而是坦露自己。有些东西要改变就只有当事人自己上心,没有施舍、没有怜悯,有的是今日别人帮了你,明天别人有难时,你帮人。生活需要勇气,《拔一条河》是一部展示了爱、勇气、努力、光明的纪录片。Like the 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I will lay me down.讲的就是同理心,祝福甲仙。
文/Dorothy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