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风云》是一部由泽维尔·勒格朗执导,蕾雅·德吕盖 / 德尼·梅诺谢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监护风云》影评(一):一直唔声唔声,最后吓你一惊
同样是拍摄有关暴力和惊栗的故事,一些欧洲导演特别考起观众的耐性和专注力,不会像荷李活类型电影那样讲求感官刺激,分分钟有声有色。法国导演Xavier Legrand的首部剧情长片《监护权争战》(Custody)就是以这样不怕闷到观众的风格讲故事。为什么这些歌舞镜头要这么长?角色们在画面中走来走去,重点在哪?观众要耐得住这种电影语言,留心各项声画细节,在结局后回想,才会察觉之前看得五里云雾的片段中一直有故事在发生,只是当时不知哪些细节需要留意。
故事情节不算复杂,讲两夫妻分开后,前夫先争取隔周见儿子的权利,再设法找寻逃避他的前妻。导演一直没有清楚交代双方离婚的原因、谁更可信等等,把篇幅放在“男主角要找前妻说清楚”这历程上。悬疑的效果似乎只对特别有耐性的观众有效,因为导演往往让观众跟戏中角色一起渐渐沉浸于“好像有事发生,但又不知是什么事”的不安状态中,有一种莫名的焦虑,另一方面也对这种焦虑之原因产生好奇。只是这些长时间的段落和枝节累积起来,或会令观众精力涣散,感到疑惑及沉闷之余,更难留意故事的细节和内敛的推进。
等到电影约最后四分一才急转直下,让观众知道恐惧和暴力的源头在哪里。仿佛之前一直静态地吊着的铅垂,到最后有鱼时忽然变成跳下水用鱼叉搏斗那样激烈。之前导演在叙事上推延着的压力在结局一次过引爆,焦虑和悬疑造成的心理张力解开了。这时观众才能理解前文中,各个角色的情绪和反应——如果他们之前没打瞌睡的话。
《监护风云》影评(二):家战(Jusqu’a la Garde,2017)
1、圣经中所载所罗门的审判中,母亲不忍孩子被劈成两半,将孩子拱手让人;克拉玛对克拉马(Kramer vs. Kramer,1979)中,父亲放弃上诉,意识到迫使孩子站上审判席作选择,是对孩子是无可言述的拉扯与伤害;家战(Jusqu’a la Garde,2017)中的母亲则是竭力争取监护权,保护孩子的安全。 2、 温柔的慈悲(Tender Mercies,1983)中的男人通过了最后一次命运\的考验——女儿的车祸,命运\没有击垮他,他最终从颓废的人生中振作;而这故事中的男主角很可惜,我们看到他如何温柔的对待孩子,甚至哭诉他已经改变,但是口说无凭,他没有抓住最后一次机会,通过考验——这一项最终的考验是由前妻所给,她在“情”逝之后仍保有“义”,从不以确实的证据控告孩子的父亲,孩子的父亲却与机会失之交臂。因此,电影的高潮在停车场上,同场景中,男方争监护权的动机也才揭橥,此后急转直下的剧情只是无奈的悲剧性收尾。 3、开始的法庭戏并不是嘲讽恐龙法官难断家务事,而是传达一个讯息:理性的局限。 4、 电影中的男人是可悲的弱者。 男性的挫折通常以暴力的形式表现,作出恐怖行为的人不一定是恐怖份子或疯子,而更像可怜儿作困兽斗——在带着家当的车里,男主角在路上游荡,进退失据,无处可去。而电影中的最后一场戏,让观众展开想像力,不必透过画外音的旁白或闪回画面,即领会离婚原因——施暴的严重程度与创伤后的巨大恐惧,电影至此,揭示了生活中轻率之举如何让人背负不可偿付的代价。 5、 手法高明,让人观影保持探索的兴致。尤其女儿的角色,虽从未与父亲有对手戏,但不失负担发展所有环节的辅助功能。 6、故事中的孩子让人想到当爱不见了(Нелюбовь,2017)中的男孩,只是后者在冷暴力中,前者在热暴力中。
《监护风云》影评(三):《监护风云》:这不是一部处女作
由安妮特·贝宁领衔的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本应该有更好的金狮奖之选,比如将奖颁给一部处女作(就像14年前在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发生的那样,当年拿奖的正是安德烈·萨金塞夫的《回归》),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把奖颁给了《水形物语》。《水形物语》当然是一个稳妥的选择,导演的知名度和电影本身具有的话题效应都在助力。仅从单独的奖项评选来看,《水形物语》在各方面都不算突出,是表现最为均衡的一部作品;相较而言,《三块广告牌》也有拿奖趋势,但因为剧本方面过于突出,因此给个最佳剧本奖打发看来是更好的选择。评委们不可能没有想到这点,即想为好的电影安排好各自归属的奖项。
再想想评审团中一半以上都是女性,甜腻到发泡的《水形物语》最终拿下金狮感觉也在情理之中。《三块广告牌》中尖锐的女性视角已经不再有用了,《监护风云》中批评直男自尊心的立场也宣告失败。大家愿意继续被虚假的故事和氛围包裹住,安然藏身于其中。社会议题倘若过于沉重,是不是不太适应当下的创作倾向呢?当然,这都是我对评审团们的揣测之词,基于对《监护风云》为何没能拿到金狮奖的设问。《监护风云》不该只拿到一个最佳导演奖才是,虽然这对一位刚拍完处女作的导演已属至高赞誉。评审团其实可以更勇敢一点,给它一个金狮在我看来似乎也是不成问题的(不比《来自远方》好吗?),至少比给《水形物语》金狮这个万全的选择更好一点吧。
《监护风云》看起来根本不像一部处女作。当然,它有过于用力的地方,因此你可以凭此为根据从中认出这部电影的处女作特性,乃是出自于一位青年导演锋芒毕露的批评视角。但反过来,导演不是也隐藏得很好吗?整部电影用白描的手法将婚姻生活失败后父母双方通过孩子来寻求自我存在感的动机和举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触目惊心。导演丝毫没有去敞露自己的任何观点,而是直接将事件的诸多细节原本地呈现于观众面前。观众在父母双方间该作何立场选择,导演没有给予任何引导,而是让观众自行做出判断。到底是父亲的自尊心侵损过重,从而导致最后的暴行,还是母亲控制欲太强,使得父亲走入歧途,这都需要观众自己判断了,导演只给予发生的事件,而酿成这些事件的成因都留作空白,得由观众自己去填补。
电影着重表现了一位自尊心受到严重侵损的父亲形象。这一方面来自于他的性格弱点,他在原生家庭中的表现给了我们一些提示:他的父亲似乎给予了他无法逃脱的影响,这可以说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另一方面,无疑是他无法处理好与妻子的关系,容易为小事动怒,并将怒气发泄在家人上。暴力也许并不是他个性中本来就有的——我们还是能从这位父亲身上看到爱,比如每次接到儿子后都会礼貌地打招呼,即便这是有意的,仍然说明了他想当一位好父亲的意愿——他身上的怒气和暴力更多像是被激发出来的,尤其是他的自尊心被家人不断侵损后。
对一位钢铁直男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他需要别人的认同和称赞,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即便他做得不好,他也不希望人家当面直接说出来,因为这是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因此当诉讼最后的结果告诉他只能在周末尽到父亲的责任,他将此当作了显立自己作为父亲身份的唯一机会,争取每一刻法定的监护时间。这可丝毫不是因为他想尽法律责任,而是他要以此来弥补自己受伤的自尊心,将儿子当作工具,来向母亲一方“示威”。我们已经看到了,儿子夹在双方遭受了极度痛苦的折磨,而对儿子心理的呈现也成为了整部电影突出的亮点。儿子成为这段婚姻的牺牲品,父母双方谁都不想放手,表面上是爱,但更多是自私。尤其是这位父亲来说,儿子如今成了他唯一可以确认自己父亲角色(此在)的工具。
《监护风云》于是成为一部剖析男性心理的力作,并且深刻地探析到了男人自尊心运作的方式。每个男人都有让自己表现得更好的意愿,无论这是不是他压抑自己内心做出的结果,比如电影中的父亲最开始都会友好地询问男孩过得好不好;只有他在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怒气才会被激发;不懂言辞、不善与人接触的他现在只能通过暴力的手段来发泄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有时候,看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怜的,会引发我们的同情心。母亲那方似乎也不是完全对的,父亲的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他们激发的。我想这正是电影有意思的地方,导演抽身而退,让观众在银幕前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审视的角度交给了观众们,导演只可观地提供发生的事件和现象。整部电影引发了我们强烈的情绪体验,除了极为出色的视听效果,被抛卷入审判席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监护风云》非常不像一部处女作,成熟又完整。
《监护风云》影评(四):家暴现象的刻画
《监护风云》是法国导演泽维尔·勒格朗的首部电影长片,如果熟悉奥斯卡的朋友可能知道,他的第一部短片作品《末路丢失》获得了多个奖项,包括第86届奥斯卡电影金像奖(2014年)的最佳短片提名。这个短片我现在还没看,但是从剧情的结构来看,应该是《监护风云》的前传。也很有可能是因为短片的不错的反响而获得了拍摄长片的机会。
电影的利用了很多定格镜头与长镜头,而且是用很多时候我们只可以看到主角的面部轮廓,以至于画面外的空间,我们无从得知,这也在另一方面上给电影一些无形的张力。这也是导演想要达到的,从一开始的稍微沉闷到后面张力以商业片呈现地无限爆发,紧张感在一步步的放大(特别是镜头给到小男孩大特写的时候,你不知道画面外父亲究竟会做什么)。导演在访谈中也说到自己是受到了希区柯克和克劳德·夏布洛尔的影响。
其实导演最大的想法是,通过这部电影表现家庭暴力的可怕之处,说明几点东西:1、家暴以及大男子主义(尤其是法国,因为导演是法国人)必须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2、对于家暴,往往体现施暴者为受害人,但事实往往复杂很多。 3、法官对家暴行为较为不合理的裁决以及法国人对于“家暴”方面私人化的荒谬想法(看来也不是只有中国有嘛)。“能施展家暴的男人不一定是个坏爸爸吗?显然不是”。这位法国导演在访谈中说到。 他并不喜欢以普通的方式呈现这些东西,比如新闻,比起这个,他宁愿拍成一部电影,通过大荧幕的一些展现让观众把“家暴”这个概念以及影响更生动地传递给观众。
《监护风云》获得了2017年度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处女作获奖后,Xavier Legrand潸然泪下电影生活而真切,导演抛弃了家暴者“怪兽”一般的面谱化形象,更把其变成一个“人。”这也是如今电影一个小趋势:去戏剧化与添加各种生活气息。这样的电影让我们的代入感更加地强,也会令观众更加反思如今自身生存的社会上的纰漏。在家暴的问题上,导演对此绝不姑息——尽管此影片更侧重反映的是对大男子极权主义的批判,因为受害者往往是孩子,然后受影响,接着如此对待下一代,便形成了一个家族内不良的死循环——尽管里面的父亲是作为一个暴力倾向者,但我们也可以从他与其父的对话中发现一些童年的端倪。
当然,这种贴近生活、揭露社会问题的电影不是你想拍就拍那样信手沾来。导演也通过采访多名的法官与家暴成员,通过结合后才得出这样的作品。所以,有时候对于过于现实的事情来讲,取材于网络(《前任3》)的东西不是说不好,其方便快捷,但其价值观也其快餐化、大众化,加上大众媒体的各种带节奏,很多问题也变得扁平片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能这就是一个专业导演的自我修养吧。法国自带电影院的光环,法国人一直有观看电影的习惯,因此这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中国也不乏这些电影,比如说现代题材的《万箭穿心》与古代题材的《大明劫》,但是受到自身的国情、宣发方式和观众素质等方面的影响,这些电影往往会在市场上不被看好,也颇为可惜。
导演访谈:
https://www.elperiodico.com/es/ocio-y-cultura/20180424/entrevista-director-xavier-legrand-custodia-compartida-6780053
https://www.ecartelera.com/noticias/46297/entrevista-xavier-legrande-custodia-compartida/
http://www.publico.es/culturas/xavier-legrand-hay-jueces-machistas-devotos-sistema-patriarcal.html
关键词:家暴、社会、欧洲电影、法国、惊悚、剧情、家庭、略文艺
请用微信扫添加公众号
